杨国忠是什么人?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?
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日,唐朝宰相杨国忠带着家人在马嵬坡躲避喧嚣。突然,客栈外传来一阵愤怒的喊杀声,民众高喊要杀死奸臣杨国忠。杨国忠听到后,立刻感到事态严重,急忙逃离。他在逃亡过程中被士兵张小敬射死。那么,杨国忠究竟做了哪些事情,为何会引起民众的愤怒呢?
杨国忠出身并不显赫,年轻时不喜欢学习和工作,喜好饮酒和,曾被亲戚们鄙视。但他决心改变命运,选择投身军旅,在剑南节度使帐下效力。杨国忠性格急躁但办事果断,善于言辞,在军中表现优异,多次获得晋升。由于违犯军法,他一度被免去官职,生活陷入困境。幸运的是,得到了蜀地富豪鲜于仲通的资助,他得以继续生活。
天宝四年,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与宰相不和,为了寻求帮助,他派鲜于仲通前往长安。鲜于仲通趁机向章仇兼琼推荐了杨国忠。杨国忠因此得到重用,并获得了入京活动的机会。他通过花费巨资拉拢宗亲,获得了唐玄宗的召见,并被任命为金吾卫兵军。他的善于理财赢得了唐玄宗的赏识,逐渐升任监察御史。
为了树立威信并排斥异己,杨国忠投靠了李林甫。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制造冤案,诬陷太子亲属。为了全面掌控朝廷大权,杨国忠甚至指使他人谎报军情,掩盖自己的过失。两次征讨南诏的失败导致十余万精锐损失,百姓对杨国忠的怨恨日益加深。
杨国忠的独断专行和贪婪腐败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和愤怒。他性格疏佻捷给,盛气凌人,官员们不敢与他争辩。他善于迎合皇帝的喜好,不顾天下成败。皇帝对他的宠爱使他更加骄横跋扈。他掌管朝廷大权,却不顾军需民生,导致国家日渐衰败。
杨国忠的奸诈行为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引发了民众的愤怒。他的贪婪、腐败和独断专行导致了朝廷的动荡和国家的衰败。他的行为使民众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怨恨,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命运。杨国忠成为宰相后,志得意满,独揽政务,以刚愎自用之姿,对百官颐指气使,导致群臣畏惧。他效法前任李林甫,在家中处理国事,然而因身兼四十余职,事务繁杂,只能将政务交给文书小吏处理,结果贿赂成风。
唐朝严格的官员选拔程序,需经吏部三次审核,耗时三月。杨国忠为求省事,竟请求皇帝在一天之内完成审核。他事先与文书小吏定好官员人选,一日之内匆忙处理完毕,尚书省的政令甚至只是走过场。如此草率的选官程序,导致用人不当,夸大了他的办事效率。
杨国忠生活奢侈,兴建豪宅,屋内挂满丝绸,以显财富。出行时声势浩大,剑南道仪仗队为其开道,随从无数。即便扶风遭遇雨灾,他也隐瞒不报。郡守房琯冒险上报此事,却遭到杨国忠的责罚,之后无人敢奏报水旱灾害。杨国忠治下的唐朝看似繁华,实则民困兵疲,危机四伏。
杨国忠知安禄山威震一方,担心其不臣之心,多次在皇帝面前声称安禄山要谋反。但皇帝始终不信。安禄山在幽州拥兵自重,虽有反心,但因皇帝宠信而犹豫。杨国忠为除安禄山,决定逼其提前谋反。他逮捕安禄山的亲信,或杀或贬,试图激怒安禄山。安禄山恐惧之下,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叛。
杨国忠曾与哥舒翰结为盟友,以对抗安禄山。但哥舒翰手握重兵,有人劝其杀杨国忠以师出无名。杨国忠得知后,请求皇帝派兵以防不测。哥舒翰猜忌杨国忠,将其心腹将领调往潼关杀掉。杨国忠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,导致潼关失陷。
叛军逼近长安时,杨国忠建议皇帝逃往蜀地。皇帝逃亡途中,士兵又饿又急,对杨国忠怨声载道。将领陈玄礼指责杨国忠引发天下大乱,禁军将士愤怒之下发动兵变,以谋反罪将其处死。
杨国忠擅长理财与内斗,却无政治与军事才能。他野心勃勃,排挤李林甫成为宰相,却未能妥善执政,导致朝政混乱。他擅自攻打南诏,导致唐军死伤惨重。在应对安禄山的问题上,他过于急躁,缺乏平叛准备,使得叛军轻易逼近潼关。他与哥舒翰的内斗,更是加速了潼关的失陷。最终,不堪压迫的士兵发动兵变,杀死杨国忠以泄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