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来应该是伯邑考继承皇位 怎么就轮到姬发了呢
在古代中国,皇位继承的纷争如同波澜壮阔的史诗般充满了波澜壮阔与扑朔迷离。在西伯侯打下天下后,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似乎理所应当地应该是皇位的继承者,然而历史却选择了周文王的二儿子姬发,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。这其中隐藏的故事令人深思。
伯邑考,一个名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故事。他的名字中的“邑”是他的封地,而“伯”则是他在家中的排行,意为老大。在古代,老大通常承担着家族的重任。这位伯邑考却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特殊的印记,据说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男同性恋,对女性并无兴趣。
故事从周文王遭遇七年牢狱之灾开始。在临行前,周文王告诫儿子伯邑考,七年后自己自然会回来,期间无需探望。七年之期将至,伯邑考毅然决定前往朝歌迎接父亲。他的出现引起了一连串的变故。因其俊美的容貌,妲己对他心生情愫。纣王让他教妲己弹琴,妲己趁机调戏伯邑考,但伯邑考誓死不从。妲己心生怨恨,便污蔑伯邑考调戏自己。纣王愤怒之下,将伯邑考斩成肉酱。
关于伯邑考的死,是否和姬发有关,这是一个引人猜测的问题。但无论真相如何,伯邑考的死对周文王和周武王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。姬发作为二儿子,此时需要承担起家族和国家的重任。
伯邑考的死让周文王心痛欲绝,他吐出了儿子的肉饼,吐出的肉饼在风中化作三只兔子。关于这个传说,“兔子”一词的由来便与伯邑考的死有关。这个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和残酷的现实。
当伯邑考离世后,姬发上位成为新的领导者。在这个过程中,是否有隐情我们不得而知。但姬发的继位无疑给周朝带来了全新的开始。历史的背后总是充满了阴谋和争斗。姬发是否借刀?我们无从得知。但在中国历史上,类似的兄弟争斗屡见不鲜。如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,杀死自己的兄弟夺取皇位。
作为一国之君,是否贤德、是否有治理能力,这和他的手段并无必然联系。《资治通鉴》这本书适合在夜晚阅读,因为其中的故事充满了阴谋和争斗。阳光底下读都觉得冷,夜晚读则更能体会其中的阴暗心理。这些历史故事告诉我们,皇位的争夺不仅仅是权力的争夺,更是人性的考验和展现。
这段历史充满了曲折和扑朔迷离的情节。从伯邑考的死到姬发的继位,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。这些历史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,更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