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一手提拔了姜维,姜维对他一点都不感恩?
在蜀汉建兴六年,即公元228年,诸葛亮经过多年的筹划,亲自统帅大军北伐曹魏,首战祁山堡、天水郡。这位智者的战略规划无可挑剔,蜀汉的精兵强将,包括老将和新秀,都汇聚一堂,保证此次进攻的万无一失。
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。由于马谡的实战经验不足,无法抵挡住魏国老将的进攻,赵云的疑兵之计也被识破,最终导致全线溃败,诸葛亮的北伐之梦以惨痛告终。
在这失败的阴影下,有一人却给诸葛亮带来了希望。他就是姜维。此次出征,让诸葛亮认识到了姜维的才华与潜力。虽然他在马谡一事上犯了错误,但姜维的出现无疑成为蜀汉的一大收获。
姜维的到来,对于蜀汉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。当时蜀汉人才匮乏,优秀的军事人才更是极度缺少。姜维作为公认的最杰出武将之一,充实了蜀汉的武将储备,避免了诸葛亮去世后无人可用的困境。
对于姜维本人来说,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在魏国时,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中郎将,但在蜀汉,他却获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。诸葛亮的赏识和提拔,让他历任卫将军、大将军,独掌军事大权数十年。
诸葛亮的出现,对姜维来说如同生命中的贵人和伯乐。在归降之初,姜维只是个无名小卒,没有知名度也没有战功,还是一名降将。但诸葛亮对他高度赏识,并放手重用。
令人疑惑的是,姜维对诸葛亮的态度似乎并不尊重。在《蒲元别传》中,姜维记述了蜀汉兵器大师蒲元的事迹,其中那句“君性多奇思,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”,显然对诸葛亮直呼其名,这在重视礼仪的古代中国是不常见的。
姜维的这种行为或许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。虽然诸葛亮对姜维有知遇之恩,但诸葛亮的儿子与姜维之间却因兵权问题产生矛盾。据记载,诸葛瞻与姜维的矛盾最尖锐时,曾经强烈要求罢免姜维兵权,差点终结了姜维的仕途生涯。这一事件或许成为姜维对诸葛家族不满的,导致他后来对诸葛亮直呼其名。
诸葛亮的慧眼识才,让姜维得以在蜀汉崭露头角,成为一代名将。二人之间的恩怨情仇,却成为历史中的一段佳话。